在智能家居領域的多個細分市場中,小米以其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性價比策略,常常占據領先地位。然而,在電競顯示器這一細分領域,小米卻遭遇了來自小眾品牌的激烈競爭,市場表現不盡如人意。
根據洛圖科技發布的《中國大陸顯示器線上零售市場月度追蹤》報告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大陸電競顯示器線上市場銷量達到180萬臺,同比增長49%,銷售額為20億元,同比增長36%。令人意外的是,銷量前五的品牌中并未出現聯想、華碩、三星、LG等國內外知名大廠,而是以HKC、SANC、泰坦軍團、KTC等相對較小的品牌為主導,AOC作為唯一知名度較高的品牌位列其中,而小米則僅排在第七位。
這一市場格局與手機、PC、平板電腦等領域形成了鮮明對比,在那些領域中,大品牌往往占據主導地位,形成明顯的“馬太效應”。然而,在電競顯示器市場,功能相對單一且價格差異顯著,成為影響消費者選擇的重要因素。
價格競爭在電競顯示器市場中尤為激烈。隨著技術迭代和成本下降,電競顯示器的價格不斷走低,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例如,某些4K 160Hz的電競顯示器,在短短一年內價格從近兩千元跌至一千多元,甚至更低。這種價格的大幅下跌,使得更多消費者能夠負擔得起高性能的電競顯示器。
小品牌之所以能夠在電競顯示器市場中脫穎而出,主要得益于其價格優勢。盡管在品控和校色方面可能存在不足,但憑借更低的價格,它們仍然吸引了大量消費者。同時,這些品牌往往背后有著強大的代工廠支持,如HKC、AOC、SANC等,它們在成本控制和生產經驗上具有明顯優勢。
然而,小品牌在追求性價比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挑戰。例如,消費者在購買小品牌顯示器時,可能會遇到質量問題,如壞點、色彩偏差等。雖然電商平臺提供了完善的售后服務,但頻繁的退換仍然會給消費者帶來不便。
相比之下,大品牌則更注重高端市場的布局。它們深知,盡管高端顯示器的銷量可能不如中低端產品,但利潤空間卻更大。因此,大品牌在研發和技術投入上更加慷慨,以提供更高質量、更高性能的產品。例如,雷鳥和海信等品牌在高端電競顯示器市場上推出了搭載Mini LED屏幕、高刷新率和高色域覆蓋的產品,吸引了眾多消費者的關注。
大品牌還在探索新的市場策略,以應對來自小品牌的競爭。例如,小米最近推出的Redmi顯示器G Pro 27U,就融入了AI和智能生態的概念。這款顯示器不僅具備高性能的電競功能,還可以通過澎湃OS2與小米手機等智能設備聯動,實現多種智能家居控制功能。這種創新的市場策略,為電競顯示器市場帶來了新的活力。
隨著618購物節的臨近,電競顯示器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各大品牌將紛紛推出降價促銷策略,以吸引更多消費者。對于消費者而言,這無疑是一個購買電競顯示器的絕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