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穿戴設備領域,尤其是AI眼鏡這一細分市場中,蘋果公司似乎錯過了其標志性的“iPhone時刻”。然而,面對這一迅速擴張的市場,蘋果并未顯露退意,反而加速布局,意圖后來居上。
據彭博社最新報道,蘋果正全力推進可穿戴設備與AI硬件的研發進程,預計將在2026年至2027年間推出其首款智能眼鏡產品。這款眼鏡將直接對標meta的Ray-Ban系列,搭載蘋果自研的專用處理器,彰顯其在硬件創新上的決心。
盡管蘋果曾通過Vision Pro展示了其在智能計算設備領域的愿景,但高昂的價格與用戶體驗之間的不匹配,使得市場反饋平平。因此,蘋果決定調整策略,放緩Vision Pro的迭代速度,轉而聚焦于開發更為親民、輕便的智能頭戴顯示設備及AI眼鏡。
在AI眼鏡的核心部件——處理器方面,蘋果采取了巧妙的策略。據報道,其AI眼鏡處理器基于Apple Watch的芯片進行定制化開發,不僅能耗遠低于iPhone、iPad及Mac,還通過移除不必要的部分,進一步提升了能效表現。這款處理器將支持眼鏡上的多個攝像頭,滿足空間交互的復雜需求。
蘋果首款AI眼鏡或將配備多個攝像頭,用于拍攝與視覺識別,從而在功能性與用戶體驗上實現突破。以Apple Watch Series 10為例,其搭載的S10 SiP芯片內置4核神經網絡引擎,支持設備端Siri、智能動作交互等功能,為AI眼鏡的研發提供了寶貴經驗。
蘋果選擇基于Apple Watch芯片開發AI眼鏡處理器,背后有兩重考量。一方面,Apple Watch與AI眼鏡同屬小體積智能穿戴產品,對芯片的AI計算與能耗控制有著相似的高要求;另一方面,基于現有芯片進行“二次開發”,有助于縮短研發周期,降低研發成本。
然而,自研芯片并非蘋果AI眼鏡制勝的唯一法寶。在CES 2025消費電子展上,“百鏡大戰”的激烈場景令人印象深刻。meta Ray-Ban的火爆銷售,以及雷鳥、Rokid、INMO等品牌的崛起,都展示了AI眼鏡市場的巨大潛力與競爭態勢。蘋果作為后來者,如何在眾多強手中脫穎而出,成為其面臨的重要挑戰。
AI眼鏡市場目前分為AR+AI與非AR顯示兩大陣營。蘋果最初設想打造AR+AI眼鏡,但鑒于AR顯示技術的成熟度與應用場景的局限性,蘋果決定先從非AR智能眼鏡入手。然而,僅憑攝像頭與AI大模型的結合,或許難以讓蘋果在競爭中占據絕對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蘋果的AI部門近期正經歷重大調整。新任Siri工程負責人正對開發管理團隊進行改革,以應對Siri在技術上落后于Google和OpenAI等競爭對手的現狀。因此,蘋果AI眼鏡的成功,不僅取決于自研芯片的性能,更在于其如何應用AI大模型與Siri,以及能否發揮好蘋果多設備生態的優勢。
價格因素也不容忽視。Vision Pro的高昂售價限制了其市場普及度,而meta Ray-Ban的成功則證明了輕便、便宜的輕智能AI眼鏡更受消費者歡迎。蘋果深知這一點,因此其AI眼鏡的研發策略也更加注重成本控制與親民價格。
蘋果在AI眼鏡領域的布局雖略顯遲緩,但其憑借自研芯片、多設備生態及深厚的AI技術積累,仍有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未來,隨著AI技術的不斷成熟與智能穿戴設備的普及,蘋果AI眼鏡或將成為其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