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五一假期的落幕,一場關于外賣市場的激戰也悄然進入白熱化階段。消費者們驚訝地發現,自己手中的奶茶不僅成了假期結束的儀式感,還意外地成為了電商巨頭們商戰的焦點。
對于90后和00后而言,這個時代的紅利似乎來得有些意外。資本的游戲不僅帶來了餐桌上的盛宴,更在外賣市場掀起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曾經,選擇外賣還需要“貨比三家”,如今,消費者們卻發現自己已經陷入了選擇困難,因為每個平臺都在用補貼和優惠吸引他們的注意。
京東與美團的外賣大戰,表面上看是價格之爭,實則背后是輿論場的較量。京東外賣打著“天下苦美團久矣”的旗號,試圖通過輿論引導消費者關注其平臺。而美團則面臨著商家、騎手和消費者多重壓力下的輿論挑戰。正當市場以為這是一場“老大和老三打架,老二遭殃”的戲碼時,阿里卻突然宣布“淘寶閃購”上線,攜手餓了么加入戰局。
京東依靠前期的大手筆補貼和輿論攻勢成功上位,但隨著補貼力度的減弱,餓了么攜手淘寶閃購重新將焦點拉回了消費者最關心的價格問題。淘寶閃購幾乎完全復制了京東的打法,通過大額紅包和滿減券吸引用戶,甚至推出了免單卡和請客卡等創新玩法,力求讓消費者感受到“真便宜”和“真給錢”。
阿里的入局時機選擇得尤為巧妙,正值京東和美團激戰正酣,雙方開始喘息之際,阿里選擇重拳出擊。淘寶閃購原計劃618大促期間上線,但面對京東和美團在外賣領域的補貼交易和輿論戰,淘寶閃購內部判斷京東的補貼無法長久持續,因此決定提前在五一消費高峰正式入局。效果顯著,僅一個五一假期,餓了么來自淘寶閃購的單日外賣訂單量就超過了1000萬單,而京東達到這一數字則用了一個半月。
這場外賣大戰,實則是一場零售生態的爭奪。電商平臺們紛紛布局即時零售業務,試圖通過高頻的外賣業務拉動低頻的電商業務,將用戶“鎖”在自己的生態內。京東做外賣、打車,是為了提高用戶打開其App的次數;阿里同樣如此,外賣業務是即時零售場景下用戶高頻的業務之一,通過淘寶閃購與餓了么的整合,阿里不僅拉動了餓了么的單量,也提升了淘寶App的下載量。
然而,在這場大戰中,餓了么的處境卻顯得有些尷尬。近年來,餓了么的市場份額逐漸被美團蠶食,用戶流失嚴重。不少網友表示,堅持使用餓了么的原因只是因為88VIP送的會員權益。商家們也對餓了么的地推和服務表示不滿,認為其業務經理頻繁離職,導致問題無法得到及時解決。消費者在遇到配送問題時,也往往選擇放棄投訴,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可能再也不會在餓了么上點餐了。
阿里選擇將外賣大戰的主戰場設立在淘寶而非餓了么,背后是生態資源的整合。這對淘寶來說可能是利好,但也讓餓了么面臨著品牌認知被稀釋的風險。當外賣成為巨頭生態競爭的標配能力時,餓了么的存續價值取決于其能否在阿里體系內找到不可替代的協同節點。
盡管餓了么面臨著諸多挑戰,但這場外賣大戰卻讓消費者和商家們樂見其成。消費者們享受著補貼帶來的實惠,商家們則看到了多渠道銷售的可能性。市場仍然欣欣向榮,而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誰將成為最終的贏家,還需要時間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