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隱隱于市的甘坑古鎮(zhèn)
□石維明
從廣東深圳福田區(qū)乘坐地鐵10號線,約一個小時即抵達甘坑站。徒步20多分鐘,就到了三面環(huán)山的“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的甘坑古鎮(zhèn)。看見一家小店的招牌“小隱隱于市”,心想,這幾個字太像這個客家古村落的真實寫照。
深圳帶“坑”的地名比較多,如白泥坑、金銀坑、黃泥坑、楊梅坑、老虎坑、萬年坑、大水坑、松子坑、南山坑、桔子坑、燒炭坑、湯坑等。“坑”有“低洼地”的意思,這些帶有“坑”的街巷、村落,大都處于地勢較低的位置。甘坑安靜地躺在三面環(huán)繞的山丘牛尾嶺、雷公頂、高頂背的懷抱里,汩汩山泉、潺潺溪水順勢而下。
在甘坑蜿蜒、錯落的街巷徘徊,間或遇見身著唐裝、漢服的少女。黃葛樹、三角梅、藍(lán)花楹、鳳凰木點綴著房前屋后。古井、關(guān)帝廟、家風(fēng)家訓(xùn)館,藏著光陰的故事。一個院落的木質(zhì)門框上“七都一一六”的字跡引人遐思。
甘坑村興起于明末,居住于此的瑤族人初稱“赤竹寨”(因山上盛產(chǎn)竹子),后又稱“柑坑”(因山上有野生的油柑樹)。《新安縣志》記載,明末新安縣分“3鄉(xiāng)7都57圖509村”,甘坑屬第7都第116村。清康熙年間,第四次客家大遷徙,一支廣東梅州客家人經(jīng)過這兒,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甘坑吸引了他們,于是停留下來,造屋、耕種,繁衍生息。因為溪流縱橫、泉水甘甜,后改稱“柑坑”為“甘坑”。
隱于都市的甘坑,因為甘泉、翠竹而充滿生機。穿行在狹窄的巷子、土樓、圍屋間,看到幾個少年在師父的指導(dǎo)下,學(xué)習(xí)破篾、織帽箔、彌帽。甘坑山丘上的單竹,竹頭竹尾一樣粗大,每節(jié)長1米,易開篾。師父的絕活是用牙“撕篾”,竹篾需多薄牙就能撕出多薄。
客家女戴涼帽的習(xí)俗,可上溯到一千年前的北宋。“烏臺詩案”發(fā)作,蘇軾被貶謫惠州,嶺南陽光熾熱,蘇軾不忍愛妾王朝云頂著烈日忙于生計、打理庭院,便發(fā)明了美觀實用的遮陽涼帽,人稱“蘇公笠”。清道光年間舉人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記載:“惠州嘉應(yīng)婦女多戴笠,笠周圍綴以綢帛,以遮風(fēng)日,名曰蘇公笠。”
清嘉慶年間,甘坑客家人從福建長汀府師父那里學(xué)來涼帽制作手藝。上世紀(jì)五六十年代,甘坑涼帽通過廣交會銷往東南亞和英國、荷蘭,受到華僑華人追捧。如今,“甘坑客家涼帽制作技藝”入選廣東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一座方形炮樓映入眼簾,這就是被深圳市龍崗區(qū)列為不可移動文物的“甘坑炮樓”。這座彈痕斑駁的四層炮樓建于1919年,由炮樓和三排排屋組成,炮樓四面有瞭望窗,頂層有射擊孔。在藍(lán)天、白云的映襯下,恰似一幅仿真油畫。炮樓展室里,一件件飽經(jīng)滄桑的老物件、一張張生動的圖片,一行行深情的文字,記錄著甘坑客家人的文化傳承。
牛尾嶺綠道曾是舊時的驛道。300多年前,東莞、觀瀾的客商去羅湖、九龍和香港,必沿這條驛道經(jīng)過甘坑。文獻記載,民國初年,甘坑一帶土匪、盜賊橫行,最多一次有上百土匪夜襲甘坑實施搶劫,甘坑村民拿起土槍鳥銃殊死抵抗,擊退土匪。此后,家境殷實的村民帶頭出資修建了甘坑炮樓和排屋,在炮樓安排崗哨24小時瞭望,遇上土匪來襲,就拉響警報,憑借堅固的炮樓和土槍鳥銃抵御土匪。高聳的甘坑炮樓成了甘坑人的“守護神”。
明代風(fēng)格院落“二十四史書院”靜靜地佇立于甘坑一隅。幾個小學(xué)生在安靜地寫生。我獨自一人在書院中穿梭,再次感受到甘坑“小隱隱于市”的獨特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