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慶假期前后的A股市場出現了一輪“逼空”式上漲行情,導致多家香港券商面臨巨額虧損,無法履行兌付義務。這一事件涉及多家知名香港券商,包括歐普國際、東信證券、長遠證券、南方匯發、獅子集團以及青石證券等。
據投資者反饋,他們在節前下的衍生品交易單在市場上漲后遭遇了券商的強制平倉,并收到了按收盤價清算的通知。然而,原定的期權費退還計劃并未如期執行,部分投資者損失慘重,甚至有人損失了近300萬元的期權費。
一位衍生品行業資深人士指出,此次事件主要波及香港的小型券商,這些券商在合規和風控方面存在嚴重缺失,且往往不對沖其賣出的個股和香草期權,導致市場大幅波動時無法承受損失。
面對投資者的質疑和追討,多家券商已開始采取行動,通過向交易對手方追討、借款、引入投資者等方式籌集資金,并計劃在未來幾周內逐步退還投資者的資金。例如,歐普國際已通知投資者,由于交易數據復雜,期權費和收益的精確核算需要時間,因此計劃從2024年11月開始逐步退還資金。
長遠證券也告知投資者,已采取多種措施籌集資金,以償還未兌付和未結算的合約期權費本金,并計劃從10月11日開始啟動退款流程。同時,該公司承諾將加強風險管理,提升應對市場極端情況的能力。
南方匯發則表示,由于近期市場行情波動劇烈,公司對沖策略未能按預期執行,導致期權合約交易無法正常完成。該公司已決定暫緩接單運營,并計劃引進戰略投資方,待資金到位后第一時間啟動退還流程。
此次事件也凸顯了中國內地和香港在場外個股期權參與門檻上的差異。在內地,投資者需滿足嚴格的資質要求,且可參與的標的有限。而在香港,個人投資者只需少量資金即可參與,但券商資質參差不齊,信用風險較高。
對于此次事件是否會影響境內券商,一位內地券商衍生品業務人士表示,內地券商通常會對沖風險,因此即便遇到市場暴漲的極端行情,虧損也有限。另一位衍生品從業者則感慨道,交易對手風險是最大風險,賺了錢卻拿不到,虧了錢只能認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