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G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下,人們往往認為只需簡單建設基站便能享受飛一般的網絡速度。然而,現實遠比想象復雜,特別是在城市環境中,4G與5G頻段之間的互相干擾成為了制約5G覆蓋的一大瓶頸。近日,在安徽合肥,一場低調卻意義重大的技術突破悄然發生。
電信與華為攜手,在城區核心地帶進行了一次技術創新測試,結果令人矚目:在不清理4G頻段的前提下,5G速率竟實現了56%的顯著提升。這一成就并非簡單的“優化”,而是技術層面的實質性飛躍。
這一提升意味著,在不改變原有網絡架構的基礎上,為5G開辟了一條更為寬廣的通道,使其運行更加流暢、迅速,同時避免了對4G網絡基礎架構的干擾。在許多老城區,4G網絡作為基礎設施,一旦調整便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影響廣泛。
那么,這一技術奇跡是如何實現的呢?關鍵在于“干擾避讓”技術的運用。以往,4G與5G共享2.1GHz頻段,若要提升5G速度,需擴大帶寬,如從20MHz增至40MHz。然而,這勢必會對4G網絡造成沖擊,尤其是那些承擔基礎覆蓋任務的4G站點,一旦關閉,將導致居民區信號中斷,無人敢輕易嘗試。
華為則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沒有選擇“硬碰硬”,而是通過軟硬件的協同工作,實現了4G與5G的和諧共存。這一技術需要底層算法實時分析、動態調配信號資源,并結合硬件升級,對信道進行精細控制。整個過程如同進行了一場精密的“神經外科手術”,在不觸動“主血管”的前提下,讓新系統煥發生機。
實際測試結果顯示,用戶下行速率提高了56%,流量增長了15%。這意味著,在日常使用中,無論是刷視頻、看直播還是開熱點,卡頓和緩沖現象將大幅減少,尤其是在信號復雜的居民區,這一優化效果尤為顯著。
中頻段被視為“黃金頻段”,其性能介于低頻段與毫米波之間,是城市5G建設的關鍵。華為此次的技術創新,充分發掘了中頻段的潛力,在不改變現有網絡架構的前提下,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利用。
這一技術的成功,不僅為合肥帶來了福音,更為全國眾多面臨類似困境的城市提供了借鑒。如果這一技術邏輯能夠廣泛推廣,將有望成為整個通信行業的降本提效典范。
在5G、AI與大終端三重技術的推動下,網絡速度的提升至關重要。華為此次的技術創新,避免了大規模清頻重構的高昂成本,為行業提供了“巧解難題”的新思路。這一事件標志著,5G的大規模爆發,或許并不依賴于鋪天蓋地的新基站,而在于技術的精細化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