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SU7在中國汽車質量網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意外登上了2025年第一季度新能源中大型及大型車質量排行的末尾,這一結果迅速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討論。
該報告聲稱,其排名是基于對各車型投訴故障、缺陷風險、可靠性、安全性和環保性五個方面的綜合考量,同時參考了權威機構的評測數據,力求做到客觀公正。然而,這一結論卻與汽車博主@劉昌睿的調查結果大相徑庭。
@劉昌睿深入研究了該網站投訴專區的公開記錄,發現在2月至3月期間,小米SU7的投訴記錄僅有2條,且由于1月數據無法獲取,他計算了基于現有數據的投訴/銷量比率,結果僅為0.004%,這一數值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為了更直觀地說明問題,博主對比了其他品牌的投訴/銷量比率。數據顯示,行業平均比率為0.319%,特斯拉為0.035%,比亞迪為0.213%,而哪吒汽車和極星的比率則分別高達9.019%和28.57%。如果以這一標準來衡量,小米汽車非但不是墊底,反而有望奪得質量排行的桂冠。
面對這一明顯矛盾的結果,@劉昌睿表達了自己的困惑。他指出,小米SU7在投訴/銷量比率上表現優異,卻為何在質量排行中墊底?這一疑問也引發了眾多網友的共鳴。
@劉昌睿還曬出了自己查閱的相關數據截圖,進一步證實了小米SU7在投訴方面的低比率。這些截圖清晰地展示了小米SU7與其他品牌之間的巨大差距,也讓人不禁對這份質量排行的真實性產生質疑。
隨著這一事件的持續發酵,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關注小米SU7的質量問題以及這份排行的真實性。對于小米而言,這無疑是一次嚴峻的挑戰,但同時也為其提供了一個展示自身產品質量和應對公關危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