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蔚來車主的群體以其獨特的關注度和參與感著稱。他們不僅關心車輛的性能與配置,更時刻牽掛著品牌的財務狀況,頻繁詢問:“蔚來何時能盈利?”這一問題的背后,是對品牌生存狀態的深切關懷——一旦蔚來無法盈利,資金鏈的緊張可能讓他們的愛車成為“未完成的作品”,售后服務及換電服務也將面臨不確定的未來。
盈利,如同懸掛在蔚來頭頂的利劍,時刻提醒著它必須前行。在上海車展上,蔚來創始人李斌面對鏡頭,信心滿滿地表示:“2025年將是蔚來的技術與產品大年。隨著自研技術的量產應用、銷量的提升以及管理上的降本增效,蔚來的經營狀況將逐季改善,我們有信心在第四季度實現盈利。”
然而,這并非李斌首次為盈利設定時間表。從2023年起,他先后提出過多個盈利預期,從當年的第四季度,推遲到2024年,再到2026年,如今最新的目標是2025年第四季度。蔚來能否跨過這條紅線,答案或許就隱藏在其接下來的每一步決策之中。
回望蔚來的造車歷程,11年間累計虧損高達800億,如何在后新勢力時代找到盈利之路,成為擺在其面前的一大挑戰。李斌提出的盈利策略包括:技術量產上車、銷量提振以提高毛利率、管理層面的降本增效。技術方面,蔚來計劃通過“研發復用”策略,將自研技術應用于多款車型,類似于比亞迪的技術下放模式。軟件層面,蔚來、樂道與螢火蟲之間的智能座艙底層能力、交付與服務體系均實現共享。
銷量提振方面,李斌寄望于樂道品牌能夠承擔起重任。然而,現實卻不盡如人意。樂道L60自去年9月交付以來,截至今年3月,總銷量僅為35542輛,平均月銷量不足六千,與競爭對手理想L6的月銷量兩萬輛相比,差距顯著。樂道總裁艾鐵成因銷量不及預期而離職,更凸顯了蔚來在銷量提振方面面臨的嚴峻挑戰。
在降本增效方面,蔚來雖未透露具體細節,但據媒體報道,其近期的一系列整改舉措主要集中在加強ROI考核、降低成本以及精簡銷售與運營團隊。與小鵬的“自上而下”管理改革不同,蔚來的調整更側重于“自下而上”,從執行團隊開始。
然而,蔚來面臨的更大挑戰在于其護城河的構建。換電與服務曾是蔚來的兩大優勢,但隨著比亞迪兆瓦快充技術的量產以及各車企對用戶情緒價值的重視,這兩大優勢逐漸淡化。蔚來試圖通過NIO Phone等創新產品打造新的護城河,但現實證明,這些嘗試并未形成有效的用戶價值提升和商業回報。蔚來在研發投入上的高額支出并未轉化為除換電與服務之外的新競爭力,這反映出其在戰略上的“失焦”。
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蔚來已沒有太多試錯的空間。2025年第四季度,對于蔚來而言,不僅是一個盈利目標,更是一個生死存亡的節點。若無法兌現盈利承諾,蔚來將面臨資本市場的信任危機和行業整合的風險。傳統合資車企的全面覺醒和本土化策略將進一步加劇市場競爭,蔚來必須在這場淘汰賽中勝出,才能繼續前行。
對于許多蔚來車主而言,這個品牌不僅僅是一輛車,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他們曾在這片星空下,被NOMI的溫馨問候所打動,享受著駕駛帶來的儀式感。然而,當面對展廳里冷清的樂道展臺、觸目驚心的虧損數字以及日益緊張的換電站預約情況時,那份曾經的感動似乎已難以支撐起日常的柴米油鹽。蔚來能否在這場生死考驗中勝出,不僅關乎其自身的命運,更牽動著無數車主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