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雙11”網購促銷活動備受公眾矚目,眾多消費者逐漸形成了購物前參考“第三方測評”的習慣。
所謂“第三方測評”,通常是指那些未獲得國家檢驗檢測資質及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認可的組織或個人,他們通過自身測試、體驗或引用專業檢測結果、分析數據等方式,對商品進行多維度比較,并通過自媒體平臺以圖文、視頻或直播形式發布推廣。這種測評雖能為消費者提供購物參考,但也可能誤導消費者。
為了幫助消費者理性看待互聯網促銷和商品測評信息,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了消費提示:
面對眾多網店、商品和優惠,消費者應貨比三家、綜合考察。對于主播、博主推出的“測評紅黑榜”等,應多平臺比較,理性看待;對于強烈的引導性標題、口號,消費者需保持清醒,聚焦真實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第三方測評”賬號本身可信度就存疑。不同博主對同一商品的評價可能截然不同,甚至同一博主在不同時期對同類型產品的測評結論也可能不同。更有一些賬號發布非原創信息,其可信度和科學性令人質疑。大量“第三方測評”賬號背后是無法承擔責任的自然人,這導致輕信測評的消費者在情感和維權上都可能面臨困境。因此,消費者在遇到評論吐槽多、帶貨傾向明顯或有失公允的測評時,應及時查證并遠離;對于涉嫌誤導的行為,可保留證據投訴舉報。
中消協建議網購平臺和互聯網內容平臺加強監管,壓實經營者主體責任,完善檢驗檢測報告適用和查驗規則,幫助公眾更便捷、精準地識別消費信息和營銷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