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京城秋葉觀賞期,東四十三條胡同一棵金燦燦的白蠟樹火了,眾多市民游客前來打卡。然而,隨之而來的大聲喧嘩、亂扔垃圾等不文明行為,令胡同居民不堪其擾。
秋葉雖美,肆意擾人太煞風景。說起來,北京的樹似乎每年都要火上那么幾棵。比如,什剎海附近松樹街曾有一棵樹冠形狀酷似愛心的柳樹,一度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樹”;東直門地鐵站旁普通枝杈因長在紅白墻之間頗具藝術感,大波人慕名而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記錄美好沒什么問題,可總有些人毫無邊界意識,要么在居民門口喧鬧吵嚷,要么把人行道堵得水泄不通。“讓一讓,這邊在拍照呢”……自己倒是拍得不亦樂乎,可曾考慮過他人的感受?
一“被網紅”就沒個消停,似乎成了社交時代的一個病癥。客觀上,“打卡發圈”滿足了數字時代群體認同的社交需求,而隨著這種“精神趕集”成為不可忽視的現象,很多博主便將其做成了流量生意。優美的文案加上超現實的濾鏡,一套操作下來不僅引來更多人跟風,更衍生出不少亂象。為了出片攀爬古跡名勝、坐在公路中央;為了取景跑到小區頂樓、私家車位亂竄;為了吸睛霸著婦產醫院的座椅不走……烏泱泱的人群成了當地居民、商家及相關單位的沉重負擔,很多場所不得已打出了“謝絕參觀”的字樣。
無處不在的鏡頭,讓大家看到了大千世界的紛繁多彩,但凡事有度。無底線干擾他人正常生活,乃至社會秩序,決不能聽之任之。當然,平衡好服務共享與居民生活也考驗著治理智慧。隨著城市治理推進,很多普通生活場所也常是“五步一景、十步一觀”。特別是在流量社會中,互聯網每時每刻都在生成新的熱度,說不定哪天就“被網紅”了。當“平靜生活”隨時可能被打破,相關管理方必須拿出一定的應變能力,對無心之舉柔性引導、及時提示,對那些商業拍攝、長時間占據等行為“該出手時就出手”。
不是什么地方都適合“打卡”,即便“打卡”也得有所約束。這種邊界感和規矩感,才能讓美景真美,且一直美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