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人工智能(AI)已經成為各行各業熱議的話題。然而,當近60歲的父親興奮地與ida分享起名為“豆包”的AI應用時,ida不禁愣了幾秒。在AI浪潮席卷的這兩年里,從大型語言模型到應用層,技術的飛躍無疑為工作效率帶來了顯著提升。但令人驚訝的是,年輕人很少會與家中的長輩談論這一話題。
盡管AI新聞鋪天蓋地,但數字鴻溝依舊存在。AI技術的宏大敘事與普通人,特別是下沉市場和老年群體的感知之間,仍存在著難以逾越的鴻溝。技術越底層,人們的感知往往越滯后。然而,在這場AI革命中,一個平行世界正在悄然構建。當科技精英們爭論通用人工智能(AGI)何時到來時,縣城的王阿姨已經學會了用Kimi搜索種花技巧,用DeepSeek查詢蘿卜糕的做法。
這些老年人構成了AI普惠最真實的落地圖景。他們不關心技術細節,如“strawberry”中有幾個“r”,也不會為了數字大小而爭執不休。他們是技術變革中沉默的大多數,卻也在以自己的方式享受著AI帶來的便利。
阿貍的父母如今已成為了DeepSeek的忠實用戶。在年輕人眼中,AI或許是用來查資料、寫代碼、作圖做PPT的工具;但在阿貍的父母看來,AI更像是風水先生、資深命理專家,甚至還能兼任塔羅師和占星師。春節期間,阿貍發現父母和朋友們已經開始用AI算命了。他們不需要復雜的指令,只需在搜索框里認真打下兒女的出生日期,加上一句“幫我兒子/女兒算一下運勢和婚姻”。
在縣城,AI的普及自有其獨特的傳播網絡。小沄的父親對豆包愛不釋手,不僅自己常用,還見人就推薦。Nove的爸爸作為一名即將退休的老教師,也早已在學校老師的推薦下用起了Kimi。現在,他的手機里躺著兩個AI軟件:Kimi和豆包。他會用AI來寫教案,整合不同AI的回答,甚至會用它來查詢汽車介紹和工齡。
AI應用能夠迅速下沉到縣城的銀發人群,關鍵在于其極簡的設計。王阿姨的兒子曾給她推薦過小紅書,但她并不喜歡那些推送、廣告和彈窗消息。相比之下,AI軟件的極簡頁面減少了復雜的功能和操作步驟,讓老年人更容易上手。
ida的父親也是在抖音上刷到廣告后知道了豆包。對于老年人來說,語音提問和語音播放是吸引他們使用AI的重要因素。ida的父親不會拼音打字,因此能夠直接“按住說話”無疑降低了使用門檻。他現在做旅游攻略時,會先用抖音搜景點,到了目的地再用豆包問附近的美食和景點。
然而,隨著AI技術的不斷發展,也帶來了新的治理難題。用AI合成的假孫子視頻已經成為不少奶奶的“賽博奶頭樂”。這些短短幾秒的視頻,雖然一眼就能看出是假的,但卻成功地把老人哄得喜笑顏開。這種割裂感并非偶然,技術革命總是存在認知“時差”。老年群體在這場變革中既是被困在“末端感知層”的被動接受者,也是技術下沉的主動參與者。他們享受著AI帶來的便利,卻也更容易陷入隱蔽的認知陷阱。
因此,在享受AI帶來的便利的同時,我們也需要關注老年群體的數字素養和安全意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AI的普惠價值,讓每一個人都能享受到技術帶來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