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國家博物館一款原創鳳冠冰箱貼成為文博行業新“頂流”,上市三個月銷量近8萬個,帶動同系列文創產品銷售額突破1000萬元,激發大量網友對原型“明孝端皇后鳳冠”的研究興趣,并進入展館與文物互動打卡。從國產游戲《黑神話:悟空》帶火山西古建游,到國博鳳冠冰箱貼再掀創新熱潮,文博行業的新氣象正引發各方關注。
這股新氣象源于大眾對文博行業的新期待。近年來,各地文博展館游人如織,各類精品文創產品銷售火爆。這既得益于大眾文化自信的不斷提升、文旅消費市場的蓬勃發展,也離不開文博行業從展陳到文創等方面的守正創新。國家文物局數據顯示,全國備案博物館已達6833家,去年接待觀眾12.9億人次,創歷史新高,展現出文博行業的巨大潛力。
然而,各地文博展館的地理位置、規模體量、展品特色各有不同,面對大眾對個性化、新鮮感的多元需求,文博行業需要不斷提升創新能力和運營水平。
活化老文物,挖掘新共鳴。古老的文物曾是過往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具有超越時空的文化共鳴。文博文創并非傳統元素與現代功能的簡單疊加,而應找到文脈傳承與當代生活的契合點。比如,國博鳳冠冰箱貼的設計團隊就精準捕捉到鳳冠這一展品對游人的吸引力,通過線上線下動態分析,創新開發了兼顧藝術性和實用性的文創產品,并以“展創結合”的新模式讓文物“活起來”與游人互動。各地可借鑒此類模式,運營好自己的文博IP與衍生文創產品,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運營小空間,善用新技術。傳統文博展示方式受場地空間、展覽時間、文物特性等因素影響,限制了傳播力與影響力的進一步提升,很難滿足海量游人參觀體驗的需求。為此,可善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先進技術,推動文博展陳與文創產品數字化、沉浸式轉化。比如,近期成立的全國博物館文創聯盟、博物館策展聯盟等平臺,正以創新方式探索文博行業發展的新路徑,帶動中小型博物館深度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并運用新技術打破時空壁壘,以數字化方式讓萬千文博展品走進大眾生活。同時,文博展館應與企業、高校合作,協力培養行業人才、搭建合作平臺,推動“藝術+科技”復合型藝術人才與創新業態共同成長。
創新既需要靈光一閃的創意,也需要久久為功的積累。以生生不息的創新推動文博行業長紅,還需不斷完善行業標準、全力保障創新創造、持續激發市場活力,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與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增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