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璟璟
“一覺醒來我爺爺用先用后付買了五十幾樣東西”“我也被默認強制開通了”……據報道,今年“雙十一”,一些平臺推出的“先用后付”新“玩法”遭到消費者吐槽,引發關注。很多消費者反映,自己默認的付款方式莫名變成了“先用后付”,不用輸密碼、刷臉或刷指紋就直接下單了。在相關投訴平臺上,有關“先用后付”的投訴已接近9000條,投訴內容不僅包括“無感”或誘導式的開通過程外,還涉及取消服務時所遇到的困難。(中新社)
力推“先用后付”,可說是電商高烈度競爭的又一縮影。就如同此前各平臺跟風實施“僅退款”政策一樣,在用戶、交易量雙雙增速見頂的大背景下,電商們不得不腦洞大開,玩起了新花樣。按理來說,“先用后付”能夠讓消費者不花一分錢就先拿到商品,用得好再付錢,用得不好就退貨,簡直是有百利而無一害。但從實際反饋來看,卻并非這么一回事。現實中的“先用后付”,遠比“字面意思”復雜得多。其給用戶帶來了便利,更帶來了巨大的困擾。
問題的關鍵在于,很多電商的所謂“先用后付”并不純粹,而是夾帶了太多的私貨。有的平臺面向資信達標用戶默認開通了“先用后付”,或者消費者在沒注意的情況下開通了“先用后付”,然而由于“先用后付”的“一鍵購買”下單方式和原來的結算流程不一樣,造成下錯訂單、被收取逾期費用等不好的消費體驗——在此類操作中,平臺實質上已有越界“操縱”用戶賬戶的嫌疑,非但是更改支付驗證設置,更通過高敏按鈕誘導誤觸下單,就差按著手幫消費者買買買了。
有的消費者只是想收藏商品或先添加到購物車,方便比價和統一結算,卻變成了直接下單;也有消費者根本不知道以“先用后付”的方式購買過商品,驛站里都是自家包裹不說,后續還產生了違約金和逾期費用……凡此種種,需要追問的是,所謂“先用后付”,到底是誰的“先用后付”?是消費者的自主意志、自發選擇,還是平臺的反客為主、強加于人?近年來,某些電商平臺,越發越過其渠道、中間體、服務商的本位,而總是想著“教育消費者”,想著培養用戶習慣、訓練用戶心智,忘乎邊界、頻頻冒犯。
相較于幫助用戶先享受到商品,“先用后付”所能帶來的直接效果,其實就是虛增交易量。在電商退貨率本就高得離譜的當下,如此自作聰明的玩法,只怕會造成行業信譽的進一步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