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一篇名為《外賣騎手,困在系統里》的文章,刷屏網絡。文中提到,外賣騎手受到派送時間不合理、規劃路線含逆行等重問題的困擾,不得不上演“生死時速”,闖紅燈、超速、逆行等。這一職業也被打上“高危”的標簽。此后,關于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權益保障話題,頻頻現于公眾視野、政策文件。
網絡圖片
何止是外賣騎手“困在系統里”?
如今,算法重塑了諸行業的勞動秩序。比如,網約車司機不得不接訂單,原因之一是算法在計算“抽傭”、推出“一口價”,導致單價越來越低、行業越來越卷;短視頻博主對熱點一擁而上,擺拍、造謠、擦邊層出不窮,因為算法決定了“流量至上”;工人被自動化生產線的算法控制著工作節奏,一旦跟不上就可能被淘汰……數字經濟時代,算法“硬控”許行業的勞動者,你我皆可能“困在系統里”。
困在系統里,惺惺相惜者眾。說到底,算法的底色是過于理性的冷色調,算法的運作是過于冰冷的機械化,這就決定其基本導向為“效率至上”,而極易忽略帶有主觀情感的“人”,以及帶有不可抗力的突發情況。
也正因如此,算法應用不能任由使用者來操縱,而要充分考慮勞動者的感受。如果企業過度利用算法來“誘導”勞動者,那么算法就可能成為勞動者的枷鎖;但如果勞動者能夠參與到算法的設計和互動過程中,那么算法就可以成為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勞動者權益的工具。
數字浪潮下,算法出謀、系統劃策,但你我絕非只能被困其中。要看到,算法不能獨立生存、自發生長,一旦“供給”消失,系統便會停止“發育”、走向“定型”。更重要的是,算法的背后是人,人有主觀能動性,應該規訓算法、治理算法,而決不是自甘“綁在算法上”“困在系統里”。
近日,中央網信辦等四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開展“清朗·網絡平臺算法典型問題治理”專項行動的通知》,就“防范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提出有針對性的舉措,這正是加強算法治理的具體表現。從內容看,嚴防一味壓縮配送時間導致配送超時率、交通違章率、事故發生率上升等問題;詳細公示時間預估、費用計算、路線規劃等算法規則;搭建暢通的申訴渠道,及時受理勞動者因交通管制、交通事故、惡劣天氣等不可控因素導致的配送超時等申訴,必將有助于推動算法向上向好、系統向優向暖。
人機“共舞”,當用算法奏響和諧勞動樂章。只要不迷信算法、不盲從系統,科技完全可以成為勞動者更好發展的向導與助手。